新医改需答好七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10-25 10:56:15


新医改之路崎岖不平,只有越过许多沟沟坎坎,医改才能顺利实施。目前医疗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就如同这些沟沟坎坎,其中很多问题至今存在争议,还有一些问题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笔者愿以独到的眼光和微薄之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思路,更愿借助医改的力量,为医疗行业解疑答问,最终提供更圆满的解决方案。

  实施社区首诊不难

  其一,是否实施强制性的社区首诊制,目前有争议。正方认为有必要建立强制性制度,否则大医院的患者不会减少。而反方认为,鉴于社区医疗技术薄弱,如果实施强制性社区首诊制,会提高误诊率。笔者认为,反方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切勿把社区卫生服务视为“小三甲医院”。倒是可把社区医生视为当年的“赤脚医生”,他可以没有诊所和设备,但有基本技能,能够判断患者是就地治疗还是转诊到医院。因此,社区医生的首要任务不是诊疗,而是对是否转诊的判断,其次才是对小病和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包括开药、打针和理疗等。这样一来,实现强制性社区首诊制便不是难事了。

  其二,“医院专家门诊”存废之争依然存在。正方认为,设立专家门诊可满足患者需求,反方则认为应取消专家门诊,因为其价格高,挂号难,对专家资源使用混乱,且时常名不副实。笔者认为,把专家资源用到刀刃上,关键是完善社区首诊制度,让社区医生决定患者是否需要看专家门诊。如果患者二次就诊未得到有效治疗或确诊的话,医院应免费让其看专家门诊。此举对医院也有很好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作用。

  其三,医改将不实施药品统一定价,但政府提供指导价,目的是防止药价虚高。北京市计划为本市各级公立医院(军属医院除外)统一招标采购药品,实施药品“同城同价”。这实际上是收回了医院的药品采购权。政府此举有几个好处:(一)药品采购量大,可压低药品批发价,给患者带来实惠;(二)确保药质量量可靠和稳定;(三)避免药厂与医院之间发生黑幕交易;。笔者赞同由政府统一采购药品,同时也应统一采购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总之,医院就不应有自主采购权,这样它就不会与钱打交道,也就不会再出现腐败行为了。但采购者必须与医院进行高效率的双向沟通,确保买到的东西是医院需要的,且不能让医院出现缺药的情况。医改取消了医院的采购权,它又会赋予医院什么样的权力,以利其进行良性改革,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同步提高医疗质量

  其四,有人认为,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过高,而现在的医疗技术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这实际上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质量标准和医患沟通问题。医院不应因患者要求过高而拒绝提高医疗水平。医疗价格逐年提高,质量也要同步提高。如果说十年前的医疗质量标准是,只要患者零投诉,质量就算达标,那么今天的质量标准就不应原地踏步,而应有更高的标准,例如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满意度。当医疗技术达不到患者预期时,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全程沟通,以提升患者的容忍度和理解度。因此,如果患者不满意,绝不是患者的问题,而是医院或医生的问题。

  其五,让医生流动起来到底好不好?医改将允许医生兼职,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对专家资源的使用效率。医院扩张也加快了医生流动,如果其新建的分支机构或租用的病房远离总部,会让医生定期轮岗,医患时常要两头跑。笔者认为,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中国患者多,医生工作量大,如果加速医生流动,尤其向异地流动,势必导致医患双输,因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被破坏,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会下降,而医生的工作环境频繁变动,也会降低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因此,远离医院总部的分支机构最好自己配备固定的服务队伍,以提高医生工作的稳定性。而医生兼职最好在院内,工作环境熟悉,不影响服务的连续性,也便于管理他们。

  其六,目前医院扩张存在盲从性,医院应学会有所不为。如果医院周边无空地建分院,就要放弃扩张战略。非建分院不可,且在远离总部的地方,又不愿增加人力,让医生两头跑,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于两头都管不好。医改应在医院发展规划方面有所规定。



  其七,民营医疗始终抱怨,自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仅要面临公立医院强大的市场竞争,还要付重税,花钱打广告甚至雇“医托”,以得到为数不多的顾客。新医改有望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在高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服务及医保服务方面均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然而,政府在逐步开放医疗市场的同时,还是要抬高入行门槛。这样做不是在打压民营医疗,相反是在保护他们。北京市卫生局日前通报的14家有不良执业行为的医院中,绝大多数是民营医疗。他们行为不轨,失信于民,甚至把医家变商家,无异于在断送自己的性命,更是在毁坏整个行业的声誉。如果有一天卫生市场包加规范,滥竽充数者销声匿迹,民营医疗的美誉度普遍高于公立医院,则表明医改是成功的。

  总之,积极答疑解惑,拨开迷雾见太阳,医改才能共识多于争议,医改也才会因此有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