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输液市场格局悄然变化

发布时间:2019-08-10 16:57:15


场的逆转总是出人意料,3年前,一瓶大输液(500毫升)的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贵。但如今,普通玻瓶输液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同时,原来玻瓶、塑瓶、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7—2—1的格局也已被打破,由于塑瓶和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中国大输液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成长中的变革。

原有格局被打破

从2006年开始,由于推行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和农村合作医疗,使得市场对大输液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已有的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大输液产量共计71亿瓶(袋),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10%,有相当数量的输液生产企业都在忙于扩产,一些原来已处于生存边缘的企业也开始迎来转机。

目前,输液产品包装材料分为玻璃瓶、塑料瓶、PVC软袋和非PVC软袋4种。从国际市场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用药水平的提高,非玻瓶包装的输液产品以其安全性、环保性快速取代了传统的玻瓶包装产品,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玻瓶包装的输液产品已经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我国由于对医疗成本的承受能力比较低,长期以来市场还是以价格低廉的玻瓶包装产品为主。

事实上,玻瓶产品市场份额下降,塑瓶软袋产品迅速走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近年来随着原材料的涨价,玻瓶输液产品的包装成本急剧上升,生产丁基胶塞的原料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吨3万元上升到8万元;纯碱、天然气等原辅料价格一路上涨,导致药用玻璃价格平均涨幅达到20%。此外,玻瓶产品易破碎的特点也不便于产品流通、运输。在玻瓶产品逐渐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塑瓶软袋产品则通过工艺的改进和规模化生产使得成本逐年下降,目前玻瓶和塑瓶软袋的价格已经相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好运输、易贮存的塑瓶和软袋产品开始逐渐被市场看好。据了解,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所有运往灾区的输液产品都是塑瓶和软袋包装产品。

行业洗牌成必然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12日,全国有389家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美国只有3家大型输液生产企业,欧洲也不过四五家主流输液生产企业,而中国现在有近400家规模小而散的企业。对于输液这种高风险的药品,如果经过整合,就剩下10%的生产企业够不够?”一位业内人士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内输液企业前30家的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目前的产业集中度还在上升。

实际上,在输液行业今年的郑州春季峰会和去年的济宁秋季峰会上,已经有一些中小型输液企业表达了希望加盟大型输液企业的意愿。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形成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条件似乎还未成熟。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用药习惯差别很大,区域品牌优势明显,全国品牌并未形成;其次,输液企业的市场营销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延续商业大包的模式进行产品销售,还没有把输液产品作为药品来进行点对点的临床推广;再次,目前高附加值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把持,国内企业缺乏高端品种,仍处于中低端的“红海”竞争中。

隐患依然存在

尽管近两年输液行业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但是隐患也已经露出端倪。

众所周知,2001年前后,输液行业也曾经历繁荣期,但是由于不少资本蜂拥而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产能急剧扩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瓶大输液卖不过一瓶矿泉水”的惨烈景象。2004年后,山东、河北等几个输液产能基地遭受重创,不少企业退市。与此同时,由于“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的发生,给输液企业蒙上了阴影,质量安全成为悬在全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目前资本对于大输液行业呈现出了浓厚兴趣,正在形成新一轮购并潮流。

对于行业呈现的繁荣景象,业内人士的担忧情绪已经非常明显,塑瓶、软袋产品生产线的快速增加,会不会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会不会重新上演?一旦出现低价竞争,成本因素就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挑战。

对此,专家指出,对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业内还应该理性看待,有些需求并非真实的需求,比如不良的用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迎合患者快速见效的心理,处方输液产品成为医生的首选。但是,在一些药害事件发生后,不少医疗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用药安全问题,处方将逐渐走向规范,同时,扩大的市场需求也将回归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