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大使命

发布时间:2019-08-04 01:14:15


  在新近期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上,一组字触目惊心:我国目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至少2.3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达300万,,平均每十成年人中就有两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

  在攻克心血管疾病的漫漫征途上,一群目标坚定的“追梦人”从未停歇探索的脚步,30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早期防控重心血管疾病研究。30年来,他们利用在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方面已有的深厚积淀,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与临床治疗的全面结合,把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的心血管分子及转化医学基础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他们花费数十年心血建设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培养出一批顶尖人才,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他们在重点实验室24位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为提升我国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守护人类健康。如果把攻克心血管疾病看做是一个梦想,他们,就是肩负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大使命的“追梦人”。

  使命一:

  始终瞄准国家需求和心血管病学科前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环境因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疾病谱的变化。以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为表现的代谢综合征以及由代谢综合征引起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构成了生活方式疾病的主体。”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幼怡教授对记者说,我国虽然增加了对重大心血管疾病投入的力度,但基础设施及基础研究工作依然薄弱。有限的卫生资源大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中晚期治疗,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手段。

  可喜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多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而多种新药物和新的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从不同程度上降低或延缓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对于新的危险因素的认识及其机制的深入理解,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预测、预防和干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另一位副主任、脂代谢专家刘国庆教授认为,我国心血管临床仍然处于基本依赖国外医药产品的进口或生产国际专利保护过期药物的现状,这种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以及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是非常不协调的。因此,心血管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深入地与基础科研紧密结合,才能打破这种不协调的现状。

  当前,重点实验室进行的研究,是以机体代谢紊乱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特色,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展开了验证、寻找并发现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措施的转化医学研究。他们在一些相关领域,如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中国人高发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等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在核受体与代谢性心血管病以及含硫心血管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两个领域的研究,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历经多年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他们已经在国内心血管研究领域独具规模和特色,成为我国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的主要基地。在过去5年中,重点实验室成员以第一或责任作者署名的文章共计228篇,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生命科学和心血管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期刊上,包括《美国科学院通报》、《循环》、《循环研究》等。

  使命二:

  为心血管疾病研究搭建强大平台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需要强大与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设施和平台。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和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将强大的心血管基础研究队伍和三家直属综合医院心脏科的临床实力融为一体。”北大医学部副主任、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之一王宪教授告诉记者,搭建平台的目的在于建立基于平台建设的标准化数据收集系统和可以把各方紧密联系起来的信息网络的框架。

  王宪向记者介绍了目前重点实验室已拥有的24个研究室,8个独具特色的技术平台,如新型心血管疾病模式动物平台、小动物心脏和血管功能检测平台等,总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专业涉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多个学科。

  此外,临床研究室的几位学科带头人牵头组建了4个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病变早期防治基地及大型临床研究数据库,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国人群特征的冠心病防治策略、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平台。

  使命三:

  确立基础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警指标、早期诊断和治疗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重点实验室主要关注代谢综合征中的基本环节,试图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明星“小分子”——拓荒性的大发现

  在机体产生的内源性气体分子中,探寻新的具有重要血管生物学意义的气体信号分子并揭示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意义与机制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上世纪,国外科学家分别先后发现了可以由体内自行产生的气体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为科学家研究心血管精细调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完全符合内源性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出入细胞膜、作用迅速等特性。”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杜军保教授说。

  “我们当时就想是不是除了这两个气体之外,在人体心血管系统还有其他的小分子气体呢?”杜军保说, 人体内有一个很重要的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而它的产物之一就是硫化氢。而以往对硫化氢更多是毒理学等外源性认识,通常认为空气中过多的硫化氢引起人的血管扩张进而导致中毒,“而我们主要探索的是硫化氢在心血管内部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