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经济下的流通业整合趋势

发布时间:2019-08-10 11:51:15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孙元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通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大趋势。这种大趋势就是流通业的整合趋势。所谓整合(integrate),即综合、集成、系统化、一体化和宁丁破围墙的意思。这里,流通业的整合至少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流通业务流程的整合,消除不必要的没有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以及各种形式的浪费,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二是流通要素的整合,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整合;三是跨地区流通业务和组织架构的整合,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以及流通组织架构的优化。四是跨行业跨产业的整合,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整合销售商、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各种经营活动,以期获得最大、最有效的增值效应。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和价值增值链,是推进流通业集约化经营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一、流通业整合的核心内容

  1、观念的整合

  国际上描述流通或物流,有4个不同的词汇:distribution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logistics后勤供应,supply chain management即供应链管理等。早期,其中有些词汇的定义比较狭窄,且内涵差异较大。目前,上述词汇的内涵都逐步演进为大流通和广义物流的概念。1986年,美国物流协会将流通和物流统一定义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和管理。1997年,美国供应链协会(scc):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努力。比较后可见,现代流通、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概念含义都十分相近,均以大流通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原材料供应、制造、批发、零售直至回收的整个价值增值链和业务流程。这种观念上的整合,促使人们开拓视野和思路,进行大系统思考,探索如何提高整个流通过程的反应速度、运行质量、可靠性和消费者满意度,并降低运营成本。

  2.流通模式的整合

  流通模式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流通渠道和运作方式,含特定的流通渠道结构特征和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征。80年代以后,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流通策略和模式,例如,just—in—time即时管理、quick response快速反应策略、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消费者有效反应流通模式等。这些新型的管理策略和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大流通的前提下,针对某一大类商品,就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展开集成管理。

  1986年,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服装出口和低价竞争,为了确立欧美国家在高档服装领域的竞争优势,由美国沃玛特公司牵头,纺织、服装和零售行业合作实施qr快速反应策略。qr快速反应策略是以最快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向期望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适当的需求。实施qr快速反应策略最直接的效果是使服装行业商品供应周期,从125天锐减至30天,每年节约成本达120亿美元。

  1992年,美国食品与超市行业,首创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流通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对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流通模式。ecr流通模式指出了流通业需要改进的四大领域,即新商品导入、连续补货、店铺配置和促销等。该流通模式包含一整套流通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品类管理、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法、接驳式转换配送和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等。据统计,欧美推广ecr流通模式,每年节省费用达270亿美元,平均零售成本降低了5.7%。目前,ecr流通模式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涉及食品、超市、服装和一般消费品行业。

  3.流通组织构架的整合

  广义的流通业,含零售、批发、制造、物流和金融业等诸多行业,通过广泛的合作和兼并,形成新型的企业联盟或企业集团,若按产业链的业务流程划分,有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两种类型,从松散型到紧密型,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流通业纵向协作是指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借助各方优势,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这里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供销一体化、动态的供销网络、总代理和总经销等多种形式。流通业横向协作的主要形式有:同业协会、联合采购俱乐部、合作营销协议、特许经营、股权参与型企业联盟、合资、控股和兼并等。



  瑞典宜家公司是产业纵向整合的典范。该公司大力倡导“个性化组合家具”消费理念。该公司每年以十种语言,多达4500万本的产品介绍书,加强产品宣传与推广,鼓励消费者自己动手组装个性化的家具。同时,不断开发设计新产品,对供应商提供技术、设备、质量管理、材料采购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该公司设立了10多个遍布全球的仓储中心,用于储存、转运和后勤保障,并采用全球信息管理系统,管理遍布世界各地的零售分店、供应商和仓储中心。

  4.信息网络的整合

  在流通产业增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最终消费信息。通过促进信息充分流动,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基于精确和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制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减少了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的经济损失。这里需要规范信息格式和编码,建立共享的信息网络,改进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系统运行效率等。一旦实现信息共享,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将极大改善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

  5.流通资源配置的整合

  根据消费群体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规划地区内的零售点、仓库、运输、配送中心和道路等各种设施的总容量,以及制造生产力。应用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展规划布局,系统配置区域物流中心、商品转运点和前方配送中心等。实施流通业跨地区和跨国连锁经营,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商品采购网络,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对于肉类食品和新鲜蔬菜,建设具有特殊要求的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展示等一体化的冷冻保鲜链。此外,开展流通软资源的整合,如开发中间商品牌,共享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6.政府对流通管理方式的整合

  建立和健全有关大流通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如物流运输标准,包装容器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edi电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等。同时,理顺各种关系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流通和物流一体化的议题也已经开始研究,并在逐步克服各种障碍,稳步推进。

  二、促成流通整合趋势的主要原因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契机

  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了企业经营的视野,提供了新市场机遇、新外部资源和新合作伙伴,也展现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和挑战。由此,整合流通过程,以获取新的产业整体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需求变化和科技发展的作用合力

  现代消费市场出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消费流行变化极快。这对制造业和流通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短流通周期,高服务质量,低成本,反应敏捷。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同样要求制造流通过程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运营效率。一个是市场需求拉力,一个是科技发展推力,形成了流通整合的合力。

  3.流通业自身竞争的结果

  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流通业需要深层次地挖掘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学习经济效益。流通业的大整合则提供了第三利润源,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的新途径。传统意义上降低成本的第一途径,是降低自身经营的可变成本,如减员、降低物耗、减少管理开支等。第二途径是降低固定成本,如选择交通条件好的城市边缘地带开店。现在转向降低整个流通过程的运营和物流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着力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准。

  4.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信息储存、信息传递和信息分析的成本。在流通方面,已经开发的主要技术有:pos销售点管理,cao电脑辅助订货,eos电子订货系统,asn事先出货通知,eft电子转帐等。此外,还有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局域网和internet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给流通整合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三、中国流通业的应对措施

  对于中国的流通企业,不但应该认识和把握国际上流通整合的大趋势,而且应采取积极和有效的行动。其核心内容理应包括:

  1.以大流通和大系统为理念,制定区域流通发展规划

  流通企业和政府部门,应从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战略高度,以大流通为研究对象,开展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制定面向未来的流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建立一个有序的大流通架构,整合和协调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商业流通发展决策过程中分散化、局部化和孤立化的倾向和盲目性。在规划过程中,应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省、地区、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流通发展规划体系,形成足够的覆盖面和良好的子系统接口。

  2.以规范和开放为导向,形成适合大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

  规范开放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流通整合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零碎和割据化的市场土壤中,是不可能培育出具有强竞争力的大流通产业和企业的,并取得很高的流通效率和效益。各级政府应制定有效政策,联手努力推倒“三堵围墙”,即内外贸之间的围墙、地区经济之间的围墙和流通供应链上的行业围墙,为流通企业和产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应联手制定透明度强和协调一致的地方法规,以及相关经济政策,鼓励流通企业的跨地区联合和业务流程整合。既鼓励外商和外地企业到本地来发展,也鼓励本地企业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3.以资产经营为手段,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率先发展

  在流通整合的过程中,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将是核心和主导的力量。可以通过连锁经营、建立企业联盟、收购兼并、,以及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流通行业,促进主业突出和具有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集团率先发展。通过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整合零碎的小型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中国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同时提高流通业整体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水平。

  4.以务实和创新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流通模式

  在推进流通整合中,一方面借鉴学习国际上jit、qr和ecr等先进策略和流通模式,另一方面应十分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土地资源有限,东西部地形落差较大,具有特定的地理和交通运输条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习俗差异,形成地区之间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差异;因而,要有选择地运用和探索适用流通模式。中国大流通模式的内涵至少应包括5个方面:各地区和各类流通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性应用先进流通理念和模式;完整清晰的流通产业组织架构;畅通和完备的信息网络和优势互补的地区经济合作等。

  5.以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流通业务流程和价值增值链

  根据流通产品的不同特征,如功能性产品与创新性产品,有针对性地采用精益策略和敏捷策略,以及相应的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为一体的纵向流通业务流程。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销售网络上搜集即时动态市场信息,及时汇总需求信息,拉动制造业的生产,更好地协调消费与供应、生产与流通之间的关系,避免商品的积压、失效和流动资金积压等社会浪费。

  6.以标准化为手段,规范各类流通技术和信息化参数

  企业开展大流通经营活动,需要制定有统一的条形码、仓储、包装、集运、零运、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参数,并与国际接轨。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广这些标准的应用,扩大其覆盖面,以及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点。这样?才能从技术的角度大大保证和提高流通经营的效率和规范化。

  7.以国际化为要求,加强流通模式研究和人才培养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强理论和方法研究,并给予企业实践以必要的指导,这是探索中国大流通模式的重要前期工作。新流通模式的探索和推广,也离不开中国流通企业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努力和创新。因而,培养具有全球经营观,适应大流通模式,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经营人才,则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加入wto之后,流通领域将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外商进入的首选地区。因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流通企业,应凭借当地市场容量宏大,消费流行超前,服务设施先进等条件,顺应国际流通技术的发展趋势,率先探索流通整合、先进流通策略和模式,有所作为并大有作为。

来源:《商贸经济》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