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保证金”是否构成合同诈骗——从一案例浅析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

发布时间:2019-08-19 16:16:15


  一、案情简介:

  被告人胡某某于2004年4月12日冒用四川省皮革工业总公司美丰工贸分公司的名义(四川省皮革工业总公司于2001年3月8日曾发出“关于停止四川省皮革工业总公司美丰工贸分公司经营业务的通知”),以该公司在2004年至2005年要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主办成都名优产品展销会,需招聘仓库保管员为名,使用伪造的“四川省皮革工业总公司美丰工贸分公司财务专用章”,并将“财务专用章”的字样遮盖后冒充公章。与许某某签定了聘书协议,并按协议规定,被告人胡正乐收取了许某某10 000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并采取了相同手段,分别与熊某某、徐某某签订了聘书协议,收取了他们的“保证金”各10000元人民币。

  二、审判要旨

  公诉机关以合同诈骗罪起诉后,,收取其保证金,之后拒不退还,并且至始就不存在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主办成都名优产品展销会一事,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应当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三、评析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各种诈骗行为层出不穷,其中利用劳动合同收取保证金的方式的诈骗行为更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笔者就以上述案例,并结合案件争议焦点——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从合同的界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上着手,对合同诈骗罪与相关犯罪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一)合同诈骗罪概念与特征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象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由此可知,合同诈骗罪的主要特征是:1、合同诈骗犯罪即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又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所以,它侵害的客体为复杂客体。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满真象,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这里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实,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隐瞒真相指行为人故意向对方当事人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以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认识。刑法第224 条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通常采用的欺骗手段概括为如下几种:(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当然,无论行为人采取上述何种欺骗手段,只有当其诈骗财物的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3、本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种故意可以产生于签订合同之时,也可以产生于履行合同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