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发展,抓好劳动合同

发布时间:2019-08-19 17:10:15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朔州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调整。传统的职业终身制逐步被打破,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转轨、转型、跨越过程中转制、重组、兼并、破产,富余人员逐步增多,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深挖就业潜力,力求实现我市的充分就业,已成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朔州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试图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数据,通过对全市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朔州"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探讨朔州市扩大就业的对策,进而对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朔州市劳动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与特点一: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以来,全市随着经济逐步转型、跨越发展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市国民经济两位数增长,综合实力实现巨大跨越。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1.3亿元,比2005年增长73.9%,平均每年增长14.8%。总量不仅提前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而且超出"十一五"期末预期51.7%,甚至占全省GDP比重由"十五"期末的6.4%上升到7.6%。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670元增加到36452元,绝对量超出"十一五"期末预期58.5%,在全省排名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高出全市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0.3%"的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0亿元和46.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1倍和3.1倍,年均递增33.1%和42.2%。"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累计完成343.4亿元和131.2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 3.8倍和4.1倍。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2009年末,全市城乡就业总量达80.09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9.5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0万人,是建市以来,城乡就业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现状与特点二: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就业结构跟着变化。

  经过连续四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业支柱地位得到加强,第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8.4:47.8:43.8调整为2009年的5.3:52.3:42.4。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43.55:25.67:30.78变化为2009年的38.58:21.50:39.92。

  现状与特点三:煤炭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采掘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下降。

  "十一五"以来,全市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清洁化、安全化"为目标,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机械化改造。一方面按照国家及省产业政策要求,重新对煤炭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依托中煤、同煤、神华、鲁能、金海洋等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收购、兼并、联营、参股等形式,整合地方煤矿,并对整合煤矿进行机械化升级改造,全面提高煤炭行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到2009年底,全市地方煤矿已由2005年的205座缩减到67座,单井生产规模提高到131万吨/年,总体产煤能力提高到8780万吨/年,再加上中煤、同煤在朔煤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洗选能力、发运能力全部达到2亿吨以上,均位居全省第一。2009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27亿吨,比2005年增长3.4倍,产量在全省居首位,占全省煤炭产量的比重达21.4%,比2005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采煤方法的改革,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井下作业人员大幅度减少。2009年末,全市采掘业从业人员为4.57万人,比2005年的7.0万人减少2.4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075人。占就业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9.93%下降为5.71%。

  现状与特点四:采掘业、制造业是拢聚劳动从业人员的主渠道。

  分行业看,2008年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80904人中,采矿业为54570人,占19.43%;制造业为37497人,占14.06%。批发零售业为29971人,占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0.67%;教育为23536人,占8.3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55553人,占19.78%。同时,采矿业、制造业两大行业从业人员共占法人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的32.49%。显然采矿业、制造业仍是朔州市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

  现状与特点五:非公有制逐渐成为就业的重要吸纳载体。

  近年来,全市大力贯彻落实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及行业结构,持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业人员分布趋于广泛化,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为朔州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2008年末的法人单位中,非公有制单位5301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68.18%,比2004年增长61.08%。从业人员141136人,占法人单位就业总人数的50.15%,比2004年增长72.29%。这种趋势说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就业格局正逐渐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成为朔州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吸纳载体。

  现状与特点六:人员素质结构显著优化,人才流动趋向行业拢聚。

  学历是代表知识、技术能力的证书,是一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2008年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42%、10.20%和20.29%,分别比2004年提高0.24、4.5和4.49个百分点。

  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2008年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1.29%,比2004年提高0.35个百分点。具有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6.52%和9.26%,却比2004年降低0.16和2.18个百分点。

  我国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共五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各等级划分的原则分别是:(1)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工):能够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2)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在特定情况下,能运用专门技能完成技术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合作。(3)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常规性的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和培训初、中级人员。(4)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技术技能方面有创新;能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5)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在本职业的各个领域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的技术问题或工艺难题;在技术攻关和工艺革新方面有创新;能组织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活动;能组织开展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具有技术管理能力。2008年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全市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34%、1.12%、2.09%和7.06%,分别比2004年提高0.18、0.58、0.79和2.7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