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另辟蹊径改变银行经营模式

发布时间:2020-02-20 08:45:15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9亿元。在41家发券企业中,20家上市公司的发行总额就占三分之一,为362亿元。

  在短短的半年左右时间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充分说明了短期融资券

  的魅力。作为金融创新产品的企业短期融资券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不仅深受企业欢迎,而且由于其能够不断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也受到商业银行追捧。

  众所周知,自2004年2月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接受新的资本约束要求。按照新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计算,当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不足的困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我国商业银行达到8%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产已经占到全国银行业资产的71.4%。但是,这些达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一段距离。在资本补充机制不健全、资本补充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传统增长模式必然受到较大的牵制和约束。如何化解资本约束的压力,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心的问题。

  在新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出台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增长的有效途径就是追求存贷款规模。只要存贷款规模上去了,利润就随之而来,因而资本观念非常淡薄。当前,为了尽快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首先要利用各种筹资渠道积极补充资本,但最重要的却是约束贷款增长,实施结构调整,这必然给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

  由于贷款增长受到较强的自我约束,风险资产高增长带来的资本缺口不断扩大的态势因而得到有效的抑制。自去年5月开始,在存款继续高位增长的同时,贷款增长率却一路下滑,由2004年5月的18.52%下降到2004年10月的10.88%的水平,即使随后稍有反弹,达到2005年10月的 13.8%,但与存款增长率相比仍有5.3个百分点的差距。

  银行“惜贷”的结果,使得资金分配进一步向大企业倾斜,过多的流动性囤积在银行间市场,许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资金断链的危险。在银行间市场异常宽松的资金推动下,市场利率一路下滑。7天回购利率由年初的1.9%降至当前的1.1%,下降了80个BP;1年期的国债利率由年初的2.63%下降至当前的1.29%,下降了134个BP。短期国债利率基本上接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而比大多数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要低得多。

  所幸的是,短期融资券业务的推出,为饱受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条新出路。短期融资券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是迎合了各方的需要,促进了多方的共赢。对商业银行而言,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尽管加快了中国金融脱媒的进程,但在资本约束的背景里却是一件好事:让商业银行能够以此为契机,为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并促使自身以金融市场为主要运作平台,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现代的服务中介转型。

  正如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时文朝所指出的,从长远看,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会对银行贷款产生较大的替代效应。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企业走向直接融资,从而真正促使商业银行转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

  另外,由于短期融资券具有很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照社会公认的收益率曲线,商业银行可以对银行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并随时根据市场数据的变化对银行贷款逐日估值,以评估贷款组合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又由于一个企业的贷款往往只有有限几家甚至一家银行持有,风险相当集中,短期融资券则是向社会公开发行,由众多投资者共同持有,一旦企业破产,银行所受的风险远比贷款业务要小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持有短期融资券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调控。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标准,表内的银行贷款要计入风险资产,占用银行的资本。但是,如果银行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替代银行贷款,那么就能顺利地减少表内风险资产,达到控制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在流动性较好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买卖短期融资券,随时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预调和微调。

  目前,央行批准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只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浦发、招商、兴业和国开行等13家银行。因此,这些银行在获得主承销资格后,都在忙于争抢客户资源,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毫无疑问,银行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巨大作用,融资券的出现,不仅能改变银行传统经营的模式,更为银行转变观念、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