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四步曲---开放、协作、共享、增值

发布时间:2019-08-09 19:48:15


数字内容的特点:我们在规划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平台,数字版权将是未来内容产业发展的重点,这是一种可以预见也没法预见的机遇,矛盾在于数字内容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大家经常提到的去中心化,扁平化以及跨界传播。

开放性的讨论,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商,包括出版、传媒、广播电视、动漫、教育等领域大家都在讨论,但业界动作都不大,产业规模还没有发展到以IT技术来支撑的地步,这是一个原因,另外,注意到在数博会期间,大家谈论的多是现象而非产业内在危机,比如欧美多家报业集团或倒闭或只推出网络版,但问题是传媒业界真到了绝地逢生的程度了么?欧美内容产业界的表现也许可以说是完全市场化、资本化的竞争,但如果仅仅从表象看一种单纯的载体转移就能够获得新生么?不会,至少从一种相对成熟的产业运营来说,不是纸质的东西就该一棒子打死的地步。“面对报纸印刷版销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这是一个宽泛的理所当然的想法,纸质版不行了,网络至上的时候到了,,以确保整个报纸内容“可编程”。除了API,。回到我们的一般运作模式,数字内容加工系统解决不了内容到阅读的“死循环”,也就是说,缺乏互动,缺乏基于一揽子内容的生态系统,数字内容和纸质内容没有本质的区别。

CNNIC第24次互联网调查的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网民生活形态的研究,报告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生活平台,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尤其值得研究。根据近年来互联网研究和业界关注重点,我们将网民的上网行为和态度划分为网络信任,网络互动和网络依赖三个方面,包括信息信任、交易信任、社会参与、网络分享、网络成瘾等七个部分来描述网民一般的网络生活形态。”从这个层面上我们能够认识到几个方面的问题,多大程度的互动能够解决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的克隆;什么样的载体呈现能够成为一种信息渠道;怎样的用户UI设计能够形成读者的阅读粘性;而至于内容参与,从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发展中,还没有良好的形态。

信息过剩是一种危机,而内容价值传递的开放性,首先取决于内容质量,另外还取决于内容对于读者的负载均衡,负载均衡不是一个关于字节的物理概念,而是结构设计,更近于信息的整合,层级划分,信息展现模式(比如多媒体,但全媒体出版,我现在认为是对数字出版的一种偏执追求)。正像业界朋友抱怨的事情: “论坛上,业界相对领先的那家数字出版超市还在强调字数和书号的问题。”开放性,是对内容的网络辐射,有序的,有组织,有规则的,这同时也在考验业界开放的心态。

共享,今年数博会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可以说是平台游戏规则的合理化修正,无论出版商能否有能力运营自己的出版平台,但对于技术供应商来说在这个方面做了一种被迫的尝试,比如易博士的EPOST平台,根据其官方表述:“EPOST资讯运营平台是一套开放式数字内容自营平台,它能够帮助新闻出版业完成向数字出版的产业转型。EPOST资讯运营平台具有许多重大突破,包括如下:第一个是实时发布的突破;第二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的突破;第三是个性订制、个性发行的突破;第四信息推送的突破;第五数字内容经营的突破;第六内容资源数字版权保护的突破;第七跨平台发送的突破,一套资源,一套系统,面向不同设备、不同的用户。”从概念上,数字出版应该具有这几项基本的模式,‘实时发布、个性定制、格式多元、信息推送’,上下游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发现完全的打包买断或者售后分成都让出版商找不到自信,也让技术运营平台获得优质内容越来越难。‘专业分工,共享协作’本该是一个良性产业发展的基础,但自主运营还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数字出版业界应该从分配收益到共享收益,从贡献资源到共享平台。共享到产业共生需要的也应该不仅仅是技术的架构,而是多种运营手段、多种合作模式、互有依存、相互制衡,从渠道、推广、发行、结算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找到相应的认同机制。

内容增值的过程,当然是从产业共生中寻求,但目前国内产业界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跨界开发能力不足,缺乏像国外动漫、电影制作中的制作委员会模式的联合创制引擎,我们内容生产的后期甚至是直到产品开卖了才考虑产业衍生的能力,这样,留给增值的空间就已经非常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