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断头血案,成为“断头案”

导读:不要让断头血案,成为“断头案”

  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楼自习室遭室友滕某残忍杀害。据《广州日报》4月20日最新报道:芦海清与滕某至少4次发生摩擦。滕某不止一次表达出想杀死室友的冲动。但芦海清只当这是玩笑话,他曾两次要求调换宿舍未果。对于滕某母亲表示儿子有精神病的说法,死者哥哥芦海强表示,这是想拿精神病当“免死金牌”。他不要钱,只要滕某偿命。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件。如果校方和警方及时向社会公布情况,虽然案情可怕,却属于那种极端又很容易被遗忘的案件。但是,学校和警方的一些做法,却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校方:对此事一压再压

  这件命案真正令人不安的还不是案件本身的血腥残暴,而是这么血腥残暴的凶杀命案,竟被精心掩盖。从案发的3月28日,到曝出的4月15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如此令人恐怖的凶杀命案被学校和警方精心地掩盖,外界一无所知。

  按说,这种特异性的小概率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当承担的管理责任有限,警方如果秉公办案,也无须要掩盖什么。案情及时在第一时间公布,不仅有助于减少公众对案件的猜测和怀疑,更能够消弭公众的不安。

  可是,学校和警方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披露案情的任何信息。甚至在川师大的网站上,从3月27日迄今,发布了50余条学校要闻,无一字涉及此事。案情竟然是受害人家属披露的。受害人家属将所了解的案情细节在微博上披露,这件令人惊愕的校园残暴凶杀命案才得以为外界所知晓,。

  有意思的是,,对此事的应对措施竟然是升级的封锁和屏蔽。记者进校试图采访,遭到成队保安的拦阻和拒绝,甚至在校园里拍摄与案情无关作业的本校学生也受殃及,被保安阻止。

  警方:被害人遗体属于国家秘密

  警方的反应更是令人诧异。办案警方竟然要求披露受害人信息的受害人家属给警方写致歉信,,要求受害人家属交出微博账号和密码。国家没能保护好活着的人,却要保护那具尸体。活人说的话容易控制,而尸体的照片所散布的信息,则是完全不能控制的。在这个意义上,尸体就既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家人,而是被国有化了。什么时候开始,?

  事实上,,确实不会完全对外公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刑事证据在侦查阶段必然属于国家秘密。回到川师大案上来,如果被害人尸体照片属于国家秘密,则应当由相关法律规范予以明确,并加注秘密等级标识,否则将尸体拍照后发布上网的行为就不属于泄露国家秘密行为。不过,本案被害人属于遇害死亡,尸体不完整,将照片在网上推送的行为对死者有失尊重,对看到照片的网民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尽管家属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做法确有不妥。

  校方警方遮掩的背后:公职家庭

  如果说,学校和当地警方担心因为离奇命案而损害治安声誉,因此遮遮掩掩尚情有可原。但是在案情已经被披露,而且“流言”四起的时候,仍然遮遮掩掩,那损害的就不仅仅是治安声誉,而是学校诚实与能力,警方办案是否秉公执法以及公正与否。

  既然学校和警方不惜损害自身声誉,也要一意孤行地遮遮掩掩,那么最可能就只有两种解释。从阴谋论的角度,学校和警方因为凶嫌家庭背景为体制内公职身份所以区别对待,特别是有近年曝光出的多起警方参与伪造证据为亲者脱罪或构陷无辜的先例,所以这种阴谋论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之后媒体调查果然与之前的“流言”一致,,,可以称得上是司法系统的公职世家。

  另一种解释则假设学校和警方确实没有偏袒,也无阴谋私心,那就只能归咎于这两个机构令人匪夷所思的愚蠢,以为在互联网时代,靠把头埋进沙子就能够回避压力。

  家属声称凶手有精神病,曾两次自杀

,声称凶嫌有精神病,有过两次自杀史。嫌疑人的父母是甘肃某个小地方的狱警,。但是一个甘肃小地方的狱警,可以干预副省级城市大成都警方的办案?不可能。但又有消息显示,。

  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哪怕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仅仅在犯罪行为发生时处于发病期才有可能减轻或免责。如果犯罪行为发生时,行为人并未处于发病期,或者即使处于发病期、但没有证据表明行为人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那么就构不成减轻或免责的法律要件。至于凶嫌是否可能在案发时正好处于精神病发病期,就需要通过及时公布的案情细节,以及透明公正的司法精神鉴定来予以澄清。不公布案情细节,缺乏透明公正的司法精神鉴定,什么样的鉴定书不能“炮制”出来?

  无论学校、警方和凶嫌家庭愿意不愿意,当案情被披露后,从相关披露的案情细节,看不出凶嫌有任何可能减轻或免责的精神病发病迹象。他事先买好不锈钢菜刀,然后把受害人叫到宿舍的学习室,然后50多刀残暴地剁杀受害人,然后告知其他同学报警。整个过程他完全清醒,完全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看不出有任何出现幻觉、意识朦胧的迹象。

  滕某的新生心理普查显示正常

  不言而喻,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能干出残暴剁杀受害人的凶嫌,往往反映了他的心理变态。但心理变态并不等于可以免责的精神障碍,。

  其实,不管凶嫌是人格障碍也好,还是其父母声称的抑郁症、自闭症,或者可能构成减轻或免责的精神分裂症,从他极端变态的剁杀受害人来看,他必然存在着由来已久的心理人格问题。这其实从川师大对入学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就可以查询到。但据中青报最新报道,滕某并没有出现在新生心理普查异常的名单中。

  如果杀人者果然有精神病,可信吗

  最后的局面已经形成,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了。如果最终认定嫌疑人是精神病,。嫌疑人父母所说的,即使是事实,证据即使是确凿无疑的,人们也不会再信了。

  对于精神鉴定结果,不公布会被批评为掩盖事实;公布如果有助于凶嫌又会被怀疑作弊。只有公布而且表明凶嫌并无可能导致法律上减轻或免责的精神病性障碍的结果才更可能被接受。可事实是这样的吗?

  检察日报:精神病人监护人隐瞒病情应明确责任

  假如鉴定结果确如滕母所言,滕某在精神疾病折磨下杀人,根据法律规定,滕某不负刑事责任,滕某父母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本案在法律层面或许就终结了。但是,面对之前对滕某病情毫不知情、毫无防备的学校和同学,滕某的父母真的尽到法定监护责任了吗?

  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对于法定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的标准和具体手段,目前没有细则参考。

  在“政府强制医疗”上,精神卫生法规定仅限于“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的情形,对于“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的情形,需经监护人同意才能医疗。也就是说,对于自残的,监护人知道,如果监护人选择不说,其他人很难知道。回到本案,滕某自杀两次等相关经历,如果滕父滕母不告诉学校,川师大和滕某身边的同学很难知晓和防范。

  如滕母所言,“让人知道了对孩子的未来影响不好”,父母这样想不难理解,给孩子提供一个和正常人一样的环境,是他们隐瞒滕某危险性的情感依据。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的隐瞒也可能将其他人的安危置于不顾,这不仅在道德上自私,而且应该为法律平等保护所有人合法权益的立场所不容。

  寻常琐事真能致命吗

  川师大和警方两封迟到的通报,都显示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间“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 只要一说暴力起因于琐事,下一步人们就会很自然而不假思索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年轻人膨胀的力比多、自制力差。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仿佛这就是终极的缘由。结果是,本来应该负疚、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担负的责任,可能就此搁浅。

  就拿这次川师大事件来说,可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完全不是“琐事”可以解释的。

  “因琐事杀人不是简单的事件问题,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在此之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上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问题了。,“但从大环境的角度看,这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文明素养、规则意识没有跟上。”

,因琐事而杀人,反映出了犯罪嫌疑人缺乏对于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即对于生命的认知有所缺失。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延及他人,就是不能轻易夺别人的性命。但是,很多人并不懂得为什么要敬畏。尽管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教育'早已听了很多次,但在教育上实现得少之又少。

  因此从大环境的角度看,文明素养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是导致因琐事杀人案件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文明教育,并不是平时所说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对于遵守规则的教育。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很多规则没有得到很好传播,比如强不欺弱、包容等,这些规则的缺失导致了一些人在遇到事情时很容易凭感性来进行处理,导致惨剧的发生。

  另外,极端伤害事件的发生也与凶手的人格缺陷有关。正常情况下,人在愤怒时会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而因琐事杀人者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差,缺乏对于周边的人和事的包容性,习惯于将冲动的情绪转化为暴力行动,并依靠暴力行为来满足内心的欲求。

  究其原因,这类人一般在生活中缺乏他人的关心和照顾,这种关心与照顾的缺失,会导致他们的共情能力较低、述情能力差,这就容易导致在暴怒下诉诸极端行为的情况发生。比如滕某一位室友在去年11月17日发了一条附有寝室6人合照的QQ空间状态:“虽然我们有时会耍耍嘴皮子,也会在生活中产生一些矛盾,但大家毕竟都是男人,很快就能和好。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学会包容,关心,体谅等等。”滕刚在下面回复:我需要关心爱护帮助和照顾。

  莫叫“断头案”成为“断头案”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件案子引爆不久,,但是这件案子的背后我们远未知晓。

  3月28日发生的惨案,在死者下葬后的4月中旬才因为微博被大家知晓,然后媒体跟进报道。4月16日大批记者奔赴成都,在死者曾经的学校,事件相关的医院,警局进行多方走访。出人意料的毫无所获,没有采访到涉案人员的相关同学老师,没有采访到清理现场的医生,没有采访到负责案件的警察,所有的事实都由死者的表哥一个呈现。

  目前事件还在发展,我们不希望一件“断头案”,其事后处理及媒体跟进同样被“断头”。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