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的舆论战为何变成了“王”的独角戏

导读:万科的舆论战为何变成了“王”的独角戏

  岁末年初,中国企业界最为吸引人的娱乐大事件,毫无疑问就是万科、宝能、安邦联袂主演的“三国杀”。

  本来只是一宗专业性极强的股权并购案,奇迹般地发展为全民同乐的热点话题,最早源自于一篇“被泄露”的内部讲话。那是2015年12月17日王石在万科内部会议上的讲话,核心就是不欢迎宝能系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这篇讲话一经广泛传播,公众才开始注意到宝能对于万科的“恶意收购”。

  “王”的愤怒

  是的,“恶意收购”,大多数媒体用的就是这个词,尽管它非常容易误导一般读者。所谓恶意收购,英文为hostile takeover,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或未能与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股票市场强行实施的收购。比“恶意收购”更为确切、不易产生歧义的中文术语,应该是“敌意收购”或“强制收购”。

  在上述讲话中,王石相当明确地提出,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理由很简单:对方信用不够,令人担心可能毁掉万科最值钱的东西——品牌的信用。王石说:“一旦宝能系控股,大的投资公司、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评级机构就会对万科的信用评级重新调整……一旦宝能系进来,这个大股东的背景就可能影响万科的评级。”

  王石质疑宝能系收购资金的来源,担心短债长投的风险,“他们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没有退路。一直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

  王石讲话之后,有与会人士提问,万科要如何应对宝能系的强买?

  王石说:“他们增持到30%以后,可能会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另外还可能在社会上散布我和郁亮不和的谣言,或者用其他方式分化瓦解万科管理层和员工,这些手段都是无用功……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

  在王石这篇内部讲话中,对宝能的蔑视、敌意与戒心十分明显。而此时,宝能系旗下的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寿”),在万科的持股高达22.45%,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

  迄今,没有任何权威信息能解释:为何王石在万科内部的讲话,当天就能传遍整个网络。从万科及王石后来的反应可以证明,流传出来的这篇讲话的确是真货。那么,是谁传出来的?可能性有三:一、媒体挖料;二、宝能谍报;三、万科自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万科自己乐见,无论是媒体挖料还是宝能谍报,都将遭到万科义正辞严的训斥。因此最大的可能是万科自己爆料,。

  那么,万科图的是什么呢?,其战术目的无非是:一、贬低对手,抬升自己;二、征召同志,建立统一战线;三、向政府喊话,争取支持或施加压力。随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事先应未进行沙盘推演,尤其是在公关与法务方面进行专业分析。

  2015年12月19日,王石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题为《万科被野蛮入侵真相:,并转发了一篇题为《这两个人的对决,决定了万科股权大战的走向》的文章,暗指宝能系目的不善。

  随后,王石再发微博称:“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上市公司的生存,股东举足轻重,但是健康发展却离不开它的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区的支持。公司作出经营决定,就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利益……恶意收购在法律角度是个近乎中性的词,无关道德,但在伦理角度,其行动不顾社会相关利益至少是不善。”

  带刺的“情怀”

  显然,“王的反击”开始了。尽管在资本运作层面的技术分析显示,留给王石的选项并不多。“王的反击”带着愤怒,也一如既往地带着“情怀”,其公开表态总是很宏大,带着诸如“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社会相关利益”等大词,仿佛一家公司内部的股权之争已然关系到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血统正、情怀大,王石版的“刘皇叔”形象呼之欲出。

  “情怀”,是王石多年来游走江湖的利器,也是不少“功成名就”、或者自认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在努力为自己争取的新标签。“情怀”,当然不仅是温良恭俭让的,而是时时带着刺,带着占据了道德、、优越感。

  “王的情怀”,也带着刺,而且是大刺。

  在前述“被泄露”的内部讲话中,王石提到:“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现在资本来势凶猛,但中小股东会站在我们这边,客户会站在我们这边,要求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会站在我们这边。”听者不禁好奇:谁在挑衅“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呢?

  王石转发的那篇文章《万科被野蛮入侵真相:,看起来不仅是一篇“讨逆檄文”,甚至可算是公开举报。,万科这样的企业遭遇野蛮人,“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哀,如果中国最优秀的公司都得不到保护,那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我们生存的环境。”该文甚至指责:,这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证监会、,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招行、万科、民生银行、金地等,都在或曾经被入侵,企业价值在被摧毁,你们的消极不作为是否称职?甚至渎职?”语气十分凌厉。

  这篇“讨逆檄文”在最后说:“万科被野蛮收购,并不是一场兼并与反兼并之战,而是一场反腐与腐败资金之战,。而最终的结果,坚信野蛮的入侵将会失败,因为历史上还没有野蛮的兼并成功过,而正义一定会到来。同时相信,,这是中国当前反腐的需要,也是必然!”

  这样的文章立意,简直是要置宝能于死地。人家不过是要点股份,而且是用高价买,至于因此要了人家的命吗?

  “万科文化”是这次事件中王石所刻意维护的,也是其抗拒宝能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12月23日下午,万科发表公开信表示:“如果宝能系控制万科,我们没有信心说服它不改变万科的文化和经营风格。我们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失去了这种信心……我们捍卫的只是万科的文化,针对的只是宝能系,我们对保险资本、潮汕商界没有任何敌意,不希望外界对此产生误解。”

  至于什么是“万科的文化和经营风格”,以及后来欢迎安邦时为何就认为安邦比宝能在这方面更为可靠,王石等并没有明确解释。经济学者马光远不无揶揄地说:“最终不管鹿死谁手,相信王石在这次收购中的表现已经让他走下了神坛,偶像倒了,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留像过去一样董事长整天游学、爬山的万科企业文化?”

  其实,“董事长整天游学、爬山”并非坏事,至少说明了“万科企业文化”的两个特点:

  一、以郁亮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很强,因此可以将王石长期供在神龛上,而丝毫不影响万科日常运转,当然,这也说明王石当年确能识人、知人、用人;

  二、王石个人的威权主义影响,在万科留下深刻烙印,以至于他在万科这一亩三分地里可以真正地成为王、成为神,尽管他的股份很小。

  这一次的问题,或许正在于“整天游学、爬山”的董事长突然亲政、而且还亲征了,这显然是与万科的“平时”体系大大不同,俨然进入“战时”状态了。

  为“大股东”服务?

  王石的“情怀”无法解决的另一个悖论,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及小股东,在对抗第一大股东时,他用的是什么身份?

  按照王石17日晚内部讲话,他似乎是以“中小股东”代表自居:“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这种类民粹式的宣传十分煽情,但正如“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一样,若只关注抽象的“人民”概念,忽略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谁是人民”就会成为“有力者”的自由裁量权,这样的口号最多也只是口号而已。王石或许没有留意屌丝的心理: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宝能”如果都无法得到管理层的尊重,屌丝股东有什么理由能相信自己及自己的利益真能得到尊重?

  王石若以管理层代表的身份挑战股东,无疑等于挑战市场经济的伦理。打工者在老板面前固然有很多权利、权益,但绝对没有为老板的企业甄选老板的权利。王石若以其他股东代表的身份挑战大股东,获取授权是前提条件,并且要认真核验有多少股东、代表多少股权。

  王石讲话中所谓“资本的胁迫”,更是比较费解。什么样的情况下叫“胁迫”?作为打工者的职业经理人,与股东发生意见冲突时,该谁说了算?在“资本的胁迫”与“职业经理人的胁迫”之间,哪个更为合情合理合法?

  股东对企业的介入、参与,是其天赋权力,“资本”带给其所有权、话语权及话事权。这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规则和“伦常”,遵守这种规则、恪守这种“伦常”,才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最为基本的“情怀”。王石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些错位。这或许不能完全怪他,在他口口声声要捍卫的“万科文化”中,几十年来,确实有一个王石自己或许都不自觉的基石:王石等同于万科,万科等同于王石,谁挑战王石,就是挑战万科。有评论认为王石“骨子里有家天下思维”。

  从资本的角度看,将这场争斗称为“万宝之争”并不确切。所谓的“万宝之争”,实质就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与持股的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内战。对万科而言,王石固然是“自己人”,而已经占股1/4的宝能难道是“外人”?若从所有权的角度看,宝能恐怕比王石更有资格代表万科。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万科内战,也是以所有权为合法性基础的大股东,与以血统论为基础的职业经理人的内战。当王石理直气壮地以刘备式的血统论及“情怀”为武器,以伙计身份强势制约股东时,反而倒有了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范儿了。

  万科股权分散,中小股东居多,当初进行这样的顶层设计,或许有意为之,以图给管理团队争取更大空间,减少股东们的掣肘。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的股权结构在遭遇大资本收购时,中小股东同样也无力、无意参与阻击,一如其之前无力、无意对管理层进行过多干预一样。“炒股炒成股东”,与“泡妞泡成老公”一直并列中国式悲剧之一,在这场名为“万宝之争”、实为万科内战的冲突中,短线逐利为主的中小股东恐怕会更欢迎能够拉抬股价的宝能。中小股东的行事原则,与王石、宝能等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经济人理性”。

  岁末年初,中国企业界最为吸引人的娱乐大事件,毫无疑问就是万科、宝能、安邦联袂主演的“三国杀”。

  本来只是一宗专业性极强的股权并购案,奇迹般地发展为全民同乐的热点话题,最早源自于一篇“被泄露”的内部讲话。那是2015年12月17日王石在万科内部会议上的讲话,核心就是不欢迎宝能系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这篇讲话一经广泛传播,公众才开始注意到宝能对于万科的“恶意收购”。

  “王”的愤怒

  是的,“恶意收购”,大多数媒体用的就是这个词,尽管它非常容易误导一般读者。所谓恶意收购,英文为hostile takeover,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或未能与其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股票市场强行实施的收购。比“恶意收购”更为确切、不易产生歧义的中文术语,应该是“敌意收购”或“强制收购”。

  在上述讲话中,王石相当明确地提出,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理由很简单:对方信用不够,令人担心可能毁掉万科最值钱的东西——品牌的信用。王石说:“一旦宝能系控股,大的投资公司、大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评级机构就会对万科的信用评级重新调整……一旦宝能系进来,这个大股东的背景就可能影响万科的评级。”

  王石质疑宝能系收购资金的来源,担心短债长投的风险,“他们层层借钱,循环杠杆,没有退路。一直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就像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杠杆收购,一旦撑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90年美国有接近60家寿险公司破产。”

  王石讲话之后,有与会人士提问,万科要如何应对宝能系的强买?

  王石说:“他们增持到30%以后,可能会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另外还可能在社会上散布我和郁亮不和的谣言,或者用其他方式分化瓦解万科管理层和员工,这些手段都是无用功……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

  在王石这篇内部讲话中,对宝能的蔑视、敌意与戒心十分明显。而此时,宝能系旗下的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寿”),在万科的持股高达22.45%,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

  迄今,没有任何权威信息能解释:为何王石在万科内部的讲话,当天就能传遍整个网络。从万科及王石后来的反应可以证明,流传出来的这篇讲话的确是真货。那么,是谁传出来的?可能性有三:一、媒体挖料;二、宝能谍报;三、万科自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万科自己乐见,无论是媒体挖料还是宝能谍报,都将遭到万科义正辞严的训斥。因此最大的可能是万科自己爆料,。

  那么,万科图的是什么呢?,其战术目的无非是:一、贬低对手,抬升自己;二、征召同志,建立统一战线;三、向政府喊话,争取支持或施加压力。随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事先应未进行沙盘推演,尤其是在公关与法务方面进行专业分析。

  2015年12月19日,王石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题为《万科被野蛮入侵真相:,并转发了一篇题为《这两个人的对决,决定了万科股权大战的走向》的文章,暗指宝能系目的不善。

  随后,王石再发微博称:“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上市公司的生存,股东举足轻重,但是健康发展却离不开它的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社区的支持。公司作出经营决定,就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利益……恶意收购在法律角度是个近乎中性的词,无关道德,但在伦理角度,其行动不顾社会相关利益至少是不善。”

  带刺的“情怀”

  显然,“王的反击”开始了。尽管在资本运作层面的技术分析显示,留给王石的选项并不多。“王的反击”带着愤怒,也一如既往地带着“情怀”,其公开表态总是很宏大,带着诸如“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社会相关利益”等大词,仿佛一家公司内部的股权之争已然关系到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血统正、情怀大,王石版的“刘皇叔”形象呼之欲出。

  “情怀”,是王石多年来游走江湖的利器,也是不少“功成名就”、或者自认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在努力为自己争取的新标签。“情怀”,当然不仅是温良恭俭让的,而是时时带着刺,带着占据了道德、、优越感。

  “王的情怀”,也带着刺,而且是大刺。

  在前述“被泄露”的内部讲话中,王石提到:“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现在资本来势凶猛,但中小股东会站在我们这边,客户会站在我们这边,要求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会站在我们这边。”听者不禁好奇:谁在挑衅“透明、规范、守法的社会秩序”呢?

  王石转发的那篇文章《万科被野蛮入侵真相:,看起来不仅是一篇“讨逆檄文”,甚至可算是公开举报。,万科这样的企业遭遇野蛮人,“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哀,如果中国最优秀的公司都得不到保护,那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我们生存的环境。”该文甚至指责:,这是一种不作为的表现……证监会、,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招行、万科、民生银行、金地等,都在或曾经被入侵,企业价值在被摧毁,你们的消极不作为是否称职?甚至渎职?”语气十分凌厉。

  这篇“讨逆檄文”在最后说:“万科被野蛮收购,并不是一场兼并与反兼并之战,而是一场反腐与腐败资金之战,。而最终的结果,坚信野蛮的入侵将会失败,因为历史上还没有野蛮的兼并成功过,而正义一定会到来。同时相信,,这是中国当前反腐的需要,也是必然!”

  这样的文章立意,简直是要置宝能于死地。人家不过是要点股份,而且是用高价买,至于因此要了人家的命吗?

  “万科文化”是这次事件中王石所刻意维护的,也是其抗拒宝能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12月23日下午,万科发表公开信表示:“如果宝能系控制万科,我们没有信心说服它不改变万科的文化和经营风格。我们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失去了这种信心……我们捍卫的只是万科的文化,针对的只是宝能系,我们对保险资本、潮汕商界没有任何敌意,不希望外界对此产生误解。”

  至于什么是“万科的文化和经营风格”,以及后来欢迎安邦时为何就认为安邦比宝能在这方面更为可靠,王石等并没有明确解释。经济学者马光远不无揶揄地说:“最终不管鹿死谁手,相信王石在这次收购中的表现已经让他走下了神坛,偶像倒了,不知道还能不能保留像过去一样董事长整天游学、爬山的万科企业文化?”

  其实,“董事长整天游学、爬山”并非坏事,至少说明了“万科企业文化”的两个特点:

  一、以郁亮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很强,因此可以将王石长期供在神龛上,而丝毫不影响万科日常运转,当然,这也说明王石当年确能识人、知人、用人;

  二、王石个人的威权主义影响,在万科留下深刻烙印,以至于他在万科这一亩三分地里可以真正地成为王、成为神,尽管他的股份很小。

  这一次的问题,或许正在于“整天游学、爬山”的董事长突然亲政、而且还亲征了,这显然是与万科的“平时”体系大大不同,俨然进入“战时”状态了。

  为“大股东”服务?

  王石的“情怀”无法解决的另一个悖论,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及小股东,在对抗第一大股东时,他用的是什么身份?

  按照王石17日晚内部讲话,他似乎是以“中小股东”代表自居:“我们不会受到资本的胁迫,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这种类民粹式的宣传十分煽情,但正如“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一样,若只关注抽象的“人民”概念,忽略一个个具体的个体,“谁是人民”就会成为“有力者”的自由裁量权,这样的口号最多也只是口号而已。王石或许没有留意屌丝的心理: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宝能”如果都无法得到管理层的尊重,屌丝股东有什么理由能相信自己及自己的利益真能得到尊重?

  王石若以管理层代表的身份挑战股东,无疑等于挑战市场经济的伦理。打工者在老板面前固然有很多权利、权益,但绝对没有为老板的企业甄选老板的权利。王石若以其他股东代表的身份挑战大股东,获取授权是前提条件,并且要认真核验有多少股东、代表多少股权。

  王石讲话中所谓“资本的胁迫”,更是比较费解。什么样的情况下叫“胁迫”?作为打工者的职业经理人,与股东发生意见冲突时,该谁说了算?在“资本的胁迫”与“职业经理人的胁迫”之间,哪个更为合情合理合法?

  股东对企业的介入、参与,是其天赋权力,“资本”带给其所有权、话语权及话事权。这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规则和“伦常”,遵守这种规则、恪守这种“伦常”,才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最为基本的“情怀”。王石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些错位。这或许不能完全怪他,在他口口声声要捍卫的“万科文化”中,几十年来,确实有一个王石自己或许都不自觉的基石:王石等同于万科,万科等同于王石,谁挑战王石,就是挑战万科。有评论认为王石“骨子里有家天下思维”。

  从资本的角度看,将这场争斗称为“万宝之争”并不确切。所谓的“万宝之争”,实质就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与持股的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内战。对万科而言,王石固然是“自己人”,而已经占股1/4的宝能难道是“外人”?若从所有权的角度看,宝能恐怕比王石更有资格代表万科。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万科内战,也是以所有权为合法性基础的大股东,与以血统论为基础的职业经理人的内战。当王石理直气壮地以刘备式的血统论及“情怀”为武器,以伙计身份强势制约股东时,反而倒有了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范儿了。

  万科股权分散,中小股东居多,当初进行这样的顶层设计,或许有意为之,以图给管理团队争取更大空间,减少股东们的掣肘。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的股权结构在遭遇大资本收购时,中小股东同样也无力、无意参与阻击,一如其之前无力、无意对管理层进行过多干预一样。“炒股炒成股东”,与“泡妞泡成老公”一直并列中国式悲剧之一,在这场名为“万宝之争”、实为万科内战的冲突中,短线逐利为主的中小股东恐怕会更欢迎能够拉抬股价的宝能。中小股东的行事原则,与王石、宝能等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经济人理性”。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