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乱象折射社会教育的病态

导读:培训班乱象折射社会教育的病态

  如今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可谓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搞培训,包括学校的继续教育和社会上职业训练,本来是充实知识、提高技能的大好事。只是当下各种名义的培训班,有不少都不同程度地变味走样,有些更被异化成为敛财误人的摇钱树。纵观当下培训领城的乱象,较为明显的主要是:

 

  一是巧立名目,任性办班。以教育类培训为例。现在从幼儿园开始直到读博,不仅在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乃至留学这些关键阶段,办有相应的补习班、辅导班、进修班。除此之外,平时还有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名的各种培训班,主要招徕幼儿和少年学生。常见的如教奥数、外语、围棋、书法、美术、舞蹈、钢琴、跆拳、蹓冰、魔方、羽毛球,等等。更有超前奇葩的培训,如少年马术、少年高尔夫球、少年魔术等。就连因为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居多,于是还冒出什么“以色列思维”培训班。

 

  二是鱼龙混杂,滥芋充数。各种培训班多到泛滥,最突出的乱象,就是出现虚假师资资质。招生时将师资吹得天花乱坠,实际授课的多是略知皮毛的“半吊子”,或者是会点花架子的“吹牛先生”。这类培训班,最容易忽悠小孩和消遣老人。说是教小该学跆拳道,实际上相当于教广播操。广告宣传教老人学书画,上课后才发现,大部分时间都在推销自称名家的书画。

 

  三是标榜速成,变相卖证。当今资格证书很吃香,拥有资质证书越多,在升学、求职、考绩和评职称时,往往有加分优势。于是就有一批专为快捷获得资质证书的培训班应运而生。因为上这种培训班目的,重在拿证书,而非学技能,于是速成成风,交钱短平快进班,转眼就有贬了值的证书到手。有的甚至还搞权力寻租。如有些拥有准入门槛权力的单位,授权给下属机构或利益相关单位去办培训班。发证者与培训者形成上下游利益关联链。像这种培训,性质上已构成变相卖证的一种腐败了。

 

  四是假培训之名,行歪风邪气之实。搞培训,名正言顺,于是前些年就有人扛着培训班的招牌,暗刮不正之风,。上面禁建楼堂馆所,他却借办培训学校名义,盖楼又造馆。你不让公款旅游,他就在名胜景区办培训班,请人讲一两次,剩下时间全“参观”、“考察”去了。前一阵反腐纠风中,查出的豪华会所,小圈子联谊会,公款出国旅游,开办高额收费的进修班,以及坐收挂名单位的挂靠费等等歪风邪气,其中就有借培训名义,打擦边球来掩护的。

 

  仅此几项足以表明,对当前存在的培训班乱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探究这种乱象的产生,当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热衷追逐财富这种心态有关。但是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催生培训班乱象蔓延的,实乃源于社会教育体制的病态。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进行过多方面改革,有改进收效的,有褒贬不一的,也有仍存在明显缺陷的。其中最受人诟病的,莫过于应试教育了。人们对它既讨厌,又离不开。体制如此,只好硬着头皮去适应。在考试至上的观念指导下,大中小学全凭考试分数定优劣。于是,单单为了应付考试,竞争考试,消费考试,就冒出什么辅导班、进修班、提高班、名师班、外教班、复读班、暑期速成班、幼小衔接班,等等培训机构。至于以提高素质教育为名的各种技艺培训班,那就更多更杂了。

 

  培训班的管理也存在许多漏洞。学校自办的特殊培训班,如重点班、高甲班、特长班等,无需报批。社会上有些培训班,是以信息咨询、中介家教、代理服务等名义,,并未向教育局报批,其资质审核,明显钻了管理上的空子。还有一种培训班,培训是幌子,向学员推销他们的“教材”,从中牟利,才是其真实目的。

 

  培训班乱象的现状,已招致许多人的反感。有人比喻那些五花八门忽悠人的培训班,无异是应试教育衍生的一种怪胎。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可以讨论,但滥办培训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加深了教育的两极分化。教育资源人为向精英、尖才、优生倾斜,难免导致对众多普通生的相对忽视。有条件的竞上培训班,抢夺考试优势,势必造成教育更大的不公,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其次,加重了学生负担,把孩子们本该活泼欢乐的童年,全消耗在没完没了的种种培训班之中。近日我看到一名小升初孩子升学报名的素质报告书。其中列出他参加各种竞赛和考级,所获得的等级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等多达25项。我赞赏他如此优秀成绩的同时,也不禁对他必然上过太多培训班而失去童年乐趣而叹息。

 

  再次,应试教育催生了校外培训,而后者又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加看重考试在教育中的作用。比如,加重考试难度,招考中有意出怪题。奥数进了数学试卷,你没上过奥数班,明显就吃亏。还有招聘用人,只重学历,忽视实才,不分什么岗位,动不动就只招硕士博士,逼得年轻人只能一级一级往上考。像这种滥办培训班,造成的人才和资源浪费,实在需要下决心改革了。

 

(编辑: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