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现实要摆脱想象和固执

导读:认识现实要摆脱想象和固执

  针对杨改兰事件,康乐县日前回应关注焦点,国务院扶贫办也开始介入调查。陆续的报道还原了杨改兰生前轨迹,更多的分析、评论在反思贫穷与悲剧的关系。

  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景谷镇阿姑山村老爷湾社,28岁农妇杨改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4个年幼子女,其中包括一对龙凤双胞胎,夫妻随后相继自杀。无论调用多少认知与想象能力,可能最终都无法理解这样的举动。

  杨家的确面临困境,从报道看,这个家庭贫穷到日子难以为继。但借助大量的信息,还是难以穿透杨改兰的心灵。人之选择如此惨烈的手段,超乎理性与逻辑的解释。这需要从整个生存境遇去感受,从情感、人伦上加以体味或可知其人生复杂况味,但很多时候,杨改兰们只是城市视角投射的对象。

  贫穷当然会压垮人的意志,但并不是摧毁人生存欲念的绝对因素。人之生存在世,被物质保障,也被乡俗、亲情、伦常包围;人生活在一地一处,也设想着外部世界的模样;人有温饱的需要,也是无数社会关系的叠加。人是内心情感复杂的动物,整个生活土壤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

  但我们得知了杨改兰生前的轨迹,却并不了解她所生活的世界。

  有网友不解地质疑:家庭贫苦如此,为何生了这么多孩子——这是因为以一个城市生活者的视角看,不足以了解孩子对于这样的家庭,对于这片土地下的生存,或者人生意义,都意味着什么。

  社会报道、,很多时候也掌握了一定的套路。人物经历还原,制度分析,甚至很匆忙地去总结一个可以明确归纳的“罪魁祸首”。有报道在低保上做了很多调查,有人从扶贫上去讲。总而言之,就是要找到一个大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原因,符合一般人对于生死抉择的理解。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社会调查研究,比如贺雪峰的农村调查曾对自杀现象做过系统研究,从案例看,很多农村自杀现象非常不可理喻,自杀动机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剖析那些个案,隐约之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生存焦虑。那是对于生和死,对于生命的价值,都脱离了一般常规的城市认识。贫穷也是这些故事一以贯之的线索,却有很多戳痛心灵的力量,远远超过了物质因素。

  农妇杨改兰和她所生活的乡村,那些传说中的村规民俗和人际交往形态,在很多人眼里都是难以读懂和看清的,他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与现代生活和理念相距甚远。同情与反思着,却隔着一层情感的面纱。

  有些悲苦,是需要那种人类共同情感支撑下,才能获得的切身感受。人之设身处地地观察他人,首先是因为能够在经验、阅历上有近距离的接触。但很多时候,城市化视角对农村的生存境遇已经失去了感受能力,找不到也想不到观察和分析的路径,你看到悲剧,却深入不了一颗心灵绝望到什么地步。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旁观一个“因贫致死”的案例时,除了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实物财产做一番货币化的换算,将其与普通城市中产的人生理想进行比对,就无法再做其他有效的“将心比心”。根本就没有农村生活的概念,不知道当代中国农民对人生的期许,不知道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不能理解他们对生死抉择的判断。

  在城市化的浪潮下,农村的衰败将这种隔离越拉越大,但农村并没有消失,那里生活的人也不应该被漠视和边缘化,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深入了解农村社会。
(编辑: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