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男子过继给舅舅 能否免除对其亲母的赡养义务?

导读:本案是一起收养关系纠纷,其争议焦点在于杨小某成年后,能否通过“过继”的民间做法,转移其赡养义务?只向杨大某负责,而免除对杨某的赡养义务?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基本案情】

  原告杨某与丈夫蒋某育有被告蒋小某(1956年10月25日生)等5个子女,杨大某系杨某兄长。1996年5月9日,兄妹两家签订收养协议,约定杨某、蒋某自愿将三子蒋小某过继给杨大某为养子,蒋小某也表示愿意。1996年5月18日,杨某所在县公证处对该收养关系办理了公证,确定杨大某收养蒋小某为养子,收养关系自公证证明之日起成立;蒋小某改名为杨小某。

  此后,杨大某随杨小某生活直至2000年病故,杨小某进行了安葬。,杨小某辩称其已被杨大某收养,双方无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故不应承担赡养义务。

  判决杨小某依法应当对其生母履行相应的赡养义务。

  【案件分析】

  本案是一起收养关系纠纷,其争议焦点在于杨小某成年后,能否通过“过继”的民间做法,转移其赡养义务?只向杨大某负责,而免除对杨某的赡养义务?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收养关系成立,杨小某不再承担赡养杨某的义务。从文义解释角度讲,我国收养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即成年人也可被收养,法律未设定此情形下的被收养人年龄限制,也符合民间“过继”等民俗、习惯做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订立收养协议时,杨小某已成年,成年人不能被收养,杨某应依法赡养其生母。从体系解释角度讲,应该结合收养法第二条的规定来理解第七条,公民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被收养人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但应当受被收养人是未成年人的限制,即被收养人不能为成年人。本案中,在订立收养协议时,杨小某已经被其生母抚养成年,现在生母杨某需要赡养,不管协议效力如何,杨小某均依法应当对其生母履行相应的赡养义务。

  以上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解释角度出发,一个是文义解释一个是体系解释。,认为杨小某应对其生母履行相应的赡养义务。具体分析如下:

  一、理解收养法规定的被收养对象为未成年人

  收养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了收养同辈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子女的,年龄不受不满十四周岁的限制,但未限定被收养人为未成年人。收养法第二条是原则性规定侧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故使用第七条第一款时应遵循第二条的原则性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收养关系的稳定还更符合收养的目的。

  所以第七条结合第二条来理解,即被收养的人只能是未成年人,已经成年的子女,不符合被收养人的收养条件的原则性规定。对于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本案中,杨小某在被收养时已近四十岁,已经属于成年人,不符合收养法关于被收养人的规定。

  二、被父母抚养至成年的子女对父母应尽法定的赡养责任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本案中,杨某把杨小某抚养至成年,对杨某尽到了法定的抚养教育义务,现在杨某缺乏劳动能力,生活困难,杨小某对杨某负有法定的赡养义务,应当赡养杨某。

  三、收养、赡养等民事活动应遵从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国家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道德,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背。收养、赡养行为也应当遵守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善良风俗。成年子女不能以被他人收养为由而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并以此为由对抗生父母要求履行赡养的法定义务,这既不符合公序良俗的精神内涵,也不利于社会家庭和睦稳定。本案中,杨小某虽然赡养了杨大某,但对生母的赡养义务不能被免除。